春風拂綠時,教育啟新篇。3月20日,黃渤海新區勞動實踐教育教研活動在開發區第三小學隆重舉行,全區中小學勞動教育負責人及骨干教師近百人齊聚一堂,共繪勞動育人新藍圖。此次活動以“深耕·聚勢·致遠”為主題,旨在深化“1+1+X”勞動教育體系建設,探索勞動教育的創新實施路徑。
智慧碰撞:典型經驗綻芳華
八角中心小學于艷副校長立足勞動課程標準新視角展開分享,該校以課標為綱,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踐為路徑,以學生為根本,以勞動任務群為單元,重構融合型勞動課程體系。通過模塊整合與場景拓展,實現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的全程浸潤、全域覆蓋,讓勞動教育如涓涓細流浸潤校園每個角落。
第一初級中學張敏老師分享了學校勞動教育體系的實踐建構經驗。該校積極組建協同育人團隊,深度挖掘勞動場域資源,以“學科滲透、生活實踐、服務體驗”為三大支點,融合勞動實踐內容,開發出益學、益趣、益善系列課程群。其中,校園微基地“和園”“又一村勤耕園”“青葵中草藥園”的建設頗具特色,通過將勞動實踐與德育美育有機融合,既拓展了學生的實踐場域,又有效提升了勞動技能。
第五小學姜秀麗副書記分享了勞動教育“三課工程”的推進經驗。該校創新構建“美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以項目化學習為引擎,引導學生自主選題備案,系統打造“目標領航—任務驅動—實踐淬煉—學創共生”的四環融通教學模型。在評價維度上,學校突破傳統框架,探索出階梯式成長評價體系:既設置分層能力梯度標準,又創新采用測評抽簽制,通過動態激勵機制為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注入成長動能。
第八初級中學張玉倩老師分享了學校以鳳凰山為教育沃土,深耕勞動育人實踐。該校創新構建“鳳和”課程體系,依托“一路蜿蜒承文脈,兩廊幽雅傳匠韻,三區實踐育新人,四坊古藝煥新彩,五園青翠伴成長”的立體場域,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種植巧妙融合。特色勞動周里,鋤頭與刻刀共舞;實踐節日中,陶土與茶香齊飛。多維評價體系如北斗導航,既記錄勞動成長的軌跡,更點亮全面發展的星空,讓勞動教育成為浸潤生命的甘霖。
以研學為舟,載德育人遠航。第四初級中學楊青主任詮釋研學真諦:“真實場景是行走的課本,問題解決是思維的火花。”在古船博物館探究木作技藝,于葡萄酒莊品鑒釀造哲學,一個個鮮活的研學場景,讓知識在行走中生根發芽。當學生面對突發狀況迸發創意,在團隊協作中突破困境,知識的溫度便化作素養的沉淀,探究的鋒芒終鑄成能力的勛章。
第三小學蔡忠義副書記詳細介紹了學校特色勞動實踐基地的建設成果,重點分享了甲骨篆刻等校本課程的開發經驗。通過“問題驅動—實踐探究”的教學模式,構建起“文化傳承+勞動育人”的雙向融合生態。在竹骨刻刀與漁燈竹篾的制作實踐中,學生既鍛煉了手眼協調能力,又在傳統工藝的傳承中培育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觸摸文化根脈時厚植了家國情懷。
藍圖擘畫:共繪發展啟新篇
“深耕厚植、創新突破”——2025年勞動教育發展的關鍵詞已然明晰。區綜合實踐教育中心劉曉靜老師系統梳理年度工作亮點:特色課程百花齊放,師生競賽捷報頻傳,科研活動深耕不輟,共同編織成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她特別強調,新學年將以課標培訓為突破口,通過提升教研品質,推動勞動教育從“有形覆蓋”邁向“有效提質”的縱深階段。
區綜合實踐教育中心姜順海老師隨即部署重點任務,以“三箭齊發”之勢擘畫新程:其一,持續夯實“1+1+X”勞動教育體系根基,鞏固課程實施、資源建設、評價改革三項機制;其二,加速推進實驗區校建設與社會大課堂項目,構建“校內+校外”雙循環實踐生態;其三,實施“強師”“優課”“活評”三維工程,培育骨干教師梯隊,創新勞動實踐樣態,建立動態督導機制。系列舉措如齒輪緊密咬合,驅動區域勞動教育向規范化、特色化、品質化穩健邁進。
基地探秘:親歷實踐潤心田
第三小學特色勞動基地以“一坊承文脈,一海寄鄉情,一廳凝鄉愁”為布局,將傳統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勞動實踐。與會教師漫步其間,甲骨篆刻作品陳列展示,刀痕間流淌著文字活化的密碼;漁燈制作成品栩栩如生,竹骨間搖曳著海洋文明的記憶;膠東民居微縮景觀錯落有致,瓦當間鐫刻著鄉土文化的根脈。這些凝結著學生巧思與汗水的作品,既見證著指尖生長的技藝,更記錄著文化傳承的自覺。當勞動實踐與文化傳承同頻共振,校園便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立體課堂。
教育革新非一日之功,卻需以日拱一卒的恒心深耕不輟。本次教研活動既是經驗交融的智慧平臺,亦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引擎。各校明晰了新學年工作坐標:深化體系構建、創新課程實施、強化師資培育,三步走戰略已漸次鋪開。當勞動教育的種子在黃渤海新區沃土上扎根更深,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片教育熱土必將孕育出更加豐碩的育人成果,書寫勞動實踐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