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學科教育教學質量,探討新教材的新理念、新方法,助推勞動實踐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2月21日,海陽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小學勞動暨綜合實踐活動教育教學研討會在亞沙城小學召開。海陽市勞動和綜合實踐教研員、各學校勞動教育分管領導、骨干教師80余人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包括上學期學校勞動教育工作總結匯報、新學期勞動及綜合實踐工作布置、新教材內容解讀等內容。
會議伊始,張敏主任以抽簽形式隨機抽取學校總結匯報上學期學校勞動教育工作,有效地激發了與會人員的參與熱情,使得會議氛圍變得尤為熱烈,在場的老師們隨即投身于一場充滿智慧的頭腦風暴。
典型發言 成果展示
海陽市方圓學校王立軍副校長以《勞動賦能成長,實踐點亮未來》為題,從“思想引領行動 明確前進方向”“行動指向成果 鋪就碩果之路”“收獲成于凝練 成果點亮未來”三方面進行分享,依據勞動教育三大領域,十個任務群,打通了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渠道,開發了家務整理、學校責任、志愿服務等勞動教育主題活動,將培養學生勞動素養貫穿于學生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實現了勞動教育資源開發系統化,學生勞動實踐生活化、科學化。學校以評價體系為依托,將勞動納入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勞動展示平臺,進行進階式評價,創新勞動教育形式,提升勞動教育質量,助力學生幸福成長。
海陽市留格莊鎮中心小學程紹輝主任分享了學校開設種植、手工制作等勞動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技能,增強勞動意識的具體做法。同時,學校積極開展校外實踐活動,如參觀科技館、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拓寬學生視野,提升綜合素養。下一步,學校將優化課程體系,引入更多前沿科技元素,豐富實踐形式。加強與社會資源合作,建立更多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鍛煉平臺,持續推動勞動與綜合實踐教育高質量發展。
海陽市核電區小學于愛悌副主任作《“育”見勞動之美,點亮成長底色》工作匯報,核電小學是一所農村小學,一直帶著對“勞動”的深層次思考和追求,積極構建符合校情和學情的勞動教育體系,立足鄉村教育實際,挖掘鄉村資源,在校園內建設具有特色的勞動實踐課程。以“勞動育人”為目標,創新勞動教育模式,引導學生從家務勞動打卡做起,延伸到校內勞動,從做手工到烹飪美食,再到種植、傳統節日生活體驗,逐步養成吃苦耐勞的良好品格,助力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
海陽市盤石店鎮中心學校姜輝老師作《探索勞動之美,傳承勞動精神》工作匯報,盤石店鎮中心學校小學部勞動教育工作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勞動意識、提升實踐能力的目標展開,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組織校園清潔、種植養護、手工制作等活動,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增強了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學校注重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結合,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知識、鍛煉技能。此外,家校合作也得到了加強,家長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未來,將繼續優化勞動教育內容,創新活動形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專業引領 賦能課堂
張敏主任結合海陽市教育系統九大目標及高效課堂建設,詳細解讀了新學期勞動及綜合實踐活動的重點工作。同時,針對《中小學勞動實踐指導手冊》,從主要目標、結構設計到教學實施建議,深入剖析,讓與會教師對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師們明確了課程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創新思維與社會責任感。在內容設計上,涵蓋校園勞動、生活實踐和校外拓展,像綠植養護、烹飪技巧學習以及社區服務等。實施過程中,強調學生主體,教師引導,注重安全保障。后續,她希望大家依此扎實開展教學,不斷挖掘活動內涵,高效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收獲知識與能力的雙提升。
小組合作 共同提升
隨后現場教師以小組形式就如何科學合理使用新教材展開交流,組內成員暢所欲言,圍繞新教材的知識架構、教學目標和實踐活動設計展開深入探討。大家結合過往教學經驗,分享應對重難點的策略,如在農耕課程里融入環保知識,讓勞動教育更具深度。通過交流,不僅加深了對新教材的理解,還碰撞出創新教學的火花,后續我們會將這些思路融入課堂,切實提升勞動教育質量,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集中交流 智慧碰撞
海陽市實驗小學張彥聰副主任、小紀一小宋倩副校長、育才小學范曉昀副校長、方圓學校王立軍副校長、鳳城小學姜明明副校長分別就中小學勞動實踐指導手冊分享研討成果,她們提到可以依據學生年齡段,靈活調整內容順序,像低年級先開展簡單家務,高年級再進行復雜工藝制作。同時,挖掘教材拓展點,結合本地特色資源。在教學中,把教材理論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不局限于課本,讓學生在做中學。還能利用教材中的小組項目,組織學生合作,提升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真正發揮新教材的價值。
最后張敏主任以“深處種菱淺種稻 不深不淺種荷花”為結束語,倡導各學校從“課本”到“生活”,從“認知”到“實踐”,構建“一校一特 一校一品”的勞動教育新生態。此次教研活動,為全體勞動、綜合實踐教師搭建了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也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路徑,相信老師們會在探索研究之路上繼續深耕厚植,結出累累碩果。